調查指近2成人中度抑鬱焦慮 過去一年社會事件對心理影響最大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0/07/26 17:35

分享:

分享:

調查指達2成港人有中度抑鬱和焦慮情況,而在社會事件、疫情及經濟下滑中,社會事件的負面影響最大。(林宇翔攝)

本港過去一年先後經歷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,經濟同受衝擊。有團體調查發現,達2成受訪者有中度抑鬱和焦慮情況,而在社會事件、疫情及經濟下滑中,社會事件的負面影響最大。團體認為情況值得關注,建議市民多靜心思考讓自己平靜,建立正面思維,有需要時向專業人士求助。

【新冠肺炎】醫管局:律敦治醫院63歲保安員確診 工作期間不需要直接接觸病人

香港忠僕事奉中心與心理健康會在5月中至6月中訪問1262名市民,發現在社會事件、疫情及經濟下滑中,以社會事件的負面影響程度為最高,達5.82分(以10分滿分,代表極大影響),其次為新冠肺炎和經濟下滑。當中有43%人因社會事件感到中度以上的負面影響。

調查又發現,以10分為最高,港人的抑鬱和焦慮程度分別為3.81及4.03分,但回答5分以上的人平均有約2成,即平均每五個人,就有一個感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或抑鬱。而今年市民的快樂指數為5.65分,較去年6.39分有所下跌。

【新冠肺炎】屯門康和護老院再有1員工7院友確診 院舍另有13人初診確診

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認為,市民在3件事中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,可能與市民對事件的心理預期有不同所致。例如過去多年市民對經濟下滑屢見不鮮,對是次經濟衰退已有一定心理預期,亦因2003年經歷過沙士,而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心理預防,但社會事件卻是香港歷史中未曾遇見過。

他續稱,社會事件令朋友、家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因看法不同產生張力,造成不開心情緒,而各種暴力情景亦會引致創傷後遺反應,即使過一段時間仍會牽動情緒。

註冊社工曾偉洪補充,疫情持續令人產生不確定性,感到恐懼無助,甚至出現災難化思想,對心理造成壓力。

曾偉洪建議,市民可多保持正面思維,例如在疫情中尋找某些事物的意義,平時在家可安靜自己情緒,如用默想或呼吸練習。若有需要,則應向專業人士包括社工、心理學家或醫生求助。

實時追蹤香港各地區疫情個案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記者:徐紹軒